【我与祖国共成长】探访良渚考古人八十载的守护与追寻

2019-08-14 00:20:07 · 作者:编辑部  
8月8日上午,浙江大学蓝田学园杭城文化良渚二期暑期社会实践团成员来到了良渚遗址考古与保护中心开始了一天的参观学习。在一个月前举行的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良渚古城遗址顺利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成为拥有世界遗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良渚古城之所以能够申遗成功,是因为其文化价值的凸显完全是基于考古发掘和研究实现的,而这些考古研究的背后凝聚着的是考古界、学界,八十年、四代人的心血与努力。 据良渚考古

8月8日上午,浙江大学蓝田学园杭城文化良渚二期暑期社会实践团成员来到了良渚遗址考古与保护中心开始了一天的参观学习。在一个月前举行的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良渚古城遗址顺利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成为拥有世界遗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良渚古城之所以能够申遗成功,是因为其文化价值的凸显完全是基于考古发掘和研究实现的,而这些考古研究的背后凝聚着的是考古界、学界,八十年、四代人的心血与努力。 

据良渚考古工作站站长陈明辉先生所述,1936年,施昕更先生首先在他的家乡良渚镇发现了良渚遗址。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前辈牟永抗、王明达先生发掘了反山遗址、瑶山遗址,并且出土了大量玉器。从此,谈起中国五千年文明的源头,就要看杭州良渚了。近十年来,第三代考古人刘斌、王宁远老师又先后发掘了城墙、水利系统,使良渚逐步完成了从一个普通江南农村到一座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的古城池的蜕变。 

今天接待我们的工作人员名叫姬翔,他是考古队的一员,也是代表着第四代良渚考古人的年轻力量。“最初接触到良渚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这个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名字,会成为我未来工作和生活的地方。”他笑着说。第一眼见到他我们就很惊讶,他的手臂受了伤还打着绷带,但由于考古工作站事务繁多,姬翔不能下挖掘现场,就坚持带伤进行资料整理、文物修复工作,还带领我们参观工作站,耐心而又专业地讲解每一块展区。 

【我与祖国共成长】探访良渚考古人八十载的守护与追寻

图一:考古队员姬翔为大家讲解出土的文物

姬翔告诉我们,虽然现在他们主要从事科技考古,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对出土文物进行处理、保护与分析,但他的老师在他到考古站的第一天就教导他,“一个考古人员一定要亲自到现场去工作”。早年间政府支持力度不够,有经验有技术的考古工作者也短缺,姬翔常常跟着他的前辈们白天去考古现场,晚上在实验室通宵达旦鉴定数据。有时为了堤防盗墓贼,一块板子放在墓上就是一宿。提起研究成果,在学界对良渚文化众说纷纭尚未形成完整体系时,他们又常担心记者媒体报道陈旧或者错误的理论对大众读者形成误导。 

【我与祖国共成长】探访良渚考古人八十载的守护与追寻

图二:实践团成员近距离观察文物并聆听其历史

好在,一代代考古人的心愿终有回响。申遗成功后,良渚遗址公园实现整体保护,就算是考古人员想要进入也要遵守一套规范的程序。他们也试着编写良渚文化的科普绘本与书籍,开办系列或专题讲座,努力用生动而不失专业的语言真实描绘古人们的生活图景,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理解并且欣赏良渚文化,欣赏千年前先民们建城筑池的伟大智慧,或是精妙繁复的玉雕与神徽。 

【我与祖国共成长】探访良渚考古人八十载的守护与追寻

图三:良渚遗址出土的精美玉器

良渚八十载,上下五千年。对于一代代考古人而言,他们默默地掘开泥土、拂去砂砾,并不仅仅是为了将良渚列入世界遗产,而是不愿让明珠蒙尘,更是想让我们找到自身文明起源的根与传承。对于他们来说,申遗成功不是终点,而是提供了一个探寻良渚文化价值的全新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必将有第五代、第六代良渚考古人继续追寻着、探索着,让良渚文化不灭的智慧与精神与在未来真正融入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血脉。 

【本文为找大学网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大学生在线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kf@zhaodaxue.cn)】
  • 相关阅读

TOPS
  • 日排行/
  • 周排行/
  •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