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文化之光走进青海山区,给孩子们独特的陪伴体验

2019-09-12 13:30:18 · 作者:编辑部  
伴随着清晨的阳光和悦耳的鸟鸣,上庄小学“浙大牌”夏令营全新的一天又开始了。2019年7月,浙江大学“文化之光”社会实践团走进这个位于青海平安区大山深处的村寨,开始了一段独特的支教之旅。这里相对贫瘠的文化氛围让孩子们的暑假显得漫长而单调。初来乍到的新老师们,几乎被这些离开爸爸妈妈太久的孩子们看成了最“亲”的长辈。浙大文化之光和当地的孩子们即将开启一段夏令营时光。沈正飞 摄如长空一样澄澈明亮的眼神上

伴随着清晨的阳光和悦耳的鸟鸣,上庄小学“浙大牌”夏令营全新的一天又开始了。2019年7月,浙江大学“文化之光”社会实践团走进这个位于青海平安区大山深处的村寨,开始了一段独特的支教之旅。这里相对贫瘠的文化氛围让孩子们的暑假显得漫长而单调。初来乍到的新老师们,几乎被这些离开爸爸妈妈太久的孩子们看成了最“亲”的长辈。

浙大文化之光走进青海山区,给孩子们独特的陪伴体验

浙大文化之光和当地的孩子们即将开启一段夏令营时光。沈正飞 摄

 

如长空一样澄澈明亮的眼神

上午八点刚过,上唐隆台村上庄小学门口就麇集了一群孩子。有些甚至连书包都没有,简陋的塑料袋里装着昨天的作业和文具,眼巴巴地等着支教老师打开学校的大门。而此时距离昨天通知的上课时间,还有足足一个小时。在国家扶贫政策的大力帮扶下,上唐隆台村村民的整体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改善。换回发展的代价是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就业。父母亲陪伴的缺失成为了孩子们成长过程里难以弥补的遗憾。

在一节语文课上,一位小女孩脱口而出:“春天就像一曲乐章,谱写着大地的辉煌”。实践队员们发现,这群孩子们的天赋并不比任何人差。他们的基础虽然不好,但是在学习上,却有着不输于任何人的热情。在这样的背景下, “文化之光”的到来,给这群山区孩子们的暑假生活,增添了几丝陪伴的温暖。老师们想通过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启发孩子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浙大文化之光走进青海山区,给孩子们独特的陪伴体验

课堂上,她腼腆地冲摄影师微笑着。沈正飞 摄

 

从课堂到驻家,是老师也是亲人

作为一支连续四年在青海地区开展支教的“老牌”社会实践队伍,浙江大学“文化之光”旨在以文化扶贫的理念撬动西部教育振兴,让公益支教活动成为校园教育的补充,促进社会教育的普及和公正。这个夏天,他们在受平安区团委的邀请入驻上唐隆台村,开展了爱心支教、扶贫走访、产业调研等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助力青海乡村振兴。

自7月10日开班以来,每天都不断有新的孩子渴望加入夏令营。为此,在白天有条不紊地推进夏令营课程后,队员们也会在晚上进行反思和创新。另一方面,为了让孩子们的每一个表现都能得到及时的呼应和肯定,课堂上还特地设置了“助教”机制。每堂课上都有两位老师,可以时刻关注到学生。

支教队员坦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课堂上,引导学习方法与教授书本知识相结合是重要的一环。夏令营还根据教学情况,设置了考核和作业来检验学习情况。对于作业完成情况良好、测验成绩优秀的同学会给予一定的奖励。

浙大文化之光走进青海山区,给孩子们独特的陪伴体验

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欣赏美术课上完成的手工作品。曾亿诚 摄

在课堂以外,实践团也坚持开展每日的驻家活动。老师们和孩子一起玩耍,在一次次非正式的交谈中,更深入地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除了坚持基础课程的教学外,“文化之光”实践团也在青海山区进行着梦想课堂的尝试。老师们看到的,是一颗颗单纯美丽的心灵。

 

照亮孩子们的前行路

要上四年级的马晓琴是一个笑容像水果糖一样甜的女孩。来上学的时候,她总是在口袋装好了带给老师们的野果野花,放学后就在办公室门口等老师一起回家。已经参与两次“文化之光”的队员戴元昊说者:“短期支教能带给同学们一些不一样的体验,对于上唐隆台村的留守孩子们来说,这种“体验”的一部分就是亲情。 ”因为一颗陪伴的真心,孩子们缺失的关爱和鼓励都在支教队员们的身上找到了投射。

在为期三周的支教时光里,这群来自浙大的哥哥姐姐们既是孩子们的老师、朋友,也是亲人——他们以一种多元身份打破固有的家庭和学校的圈层,用细致而温情的陪伴,照亮孩子们的前行路。

浙大文化之光走进青海山区,给孩子们独特的陪伴体验

大朋友和小朋友都成为了有共同情感羁绊的亲人。曾亿诚 摄

【本文为找大学网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大学生在线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kf@zhaodaxue.cn)】
  • 相关阅读

TOPS
  • 日排行/
  • 周排行/
  •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