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博文管理学院:以青春足迹,助力脱贫攻坚

2019-08-16 00:30:29 · 作者:编辑部  
为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响应全国大中专学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组建了一支以“红色DNA”为名的“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7月1月至7日赴桂林市兴安县成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走访五甲村、杨雀村、清水村和粉洞村等地,通过实地调研、采访、学习交流等诸多方式深入了解奋战在扶贫一线的“第一书记”工作实际,深入调研贫困村、贫困户的情况,了解

为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响应全国大中专学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组建了一支以“红色DNA”为名的“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7月1月至7日赴桂林市兴安县成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走访五甲村、杨雀村、清水村和粉洞村等地,通过实地调研、采访、学习交流等诸多方式深入了解奋战在扶贫一线的“第一书记”工作实际,深入调研贫困村、贫困户的情况,了解到各类脱贫模式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

走访兴安五甲村——看“错峰”葡萄助力五甲脱贫摘帽

7月1日上午,“红色DNA”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访兴安县五甲村,实地调研五甲村大胆谋发展,“错峰”葡萄促脱贫。

兴安县五甲村位于兴安县溶江镇西南部,全村有13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共614户2167人。在五甲村村委书记张雪峰的带领下,社会实践团成员来到了“错峰”葡萄种植基地。张书记一手打造了“错峰”葡萄这一品牌。张书记就任五甲村村委书记后,凭借精湛的葡萄种植技术,带领村民种植葡萄脱贫致富。

如今的五甲村,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了。精准扶贫,五甲村一直在努力。扶不是某一个人的事,只有全民族都积极投身于全年建成小康社会只中,脚踏实地走好我们“新时代”的长征之路。

张书记实地向实践团介绍”错峰“葡萄种植情况

探访杨雀村第一书记——以勤换情退役不退志,扶贫一线再奋战

7月2日上午,前往华江瑶族乡杨雀村,探访杨雀村“第一书记”李隆德。

李书记曾在2004年入伍,当过14年的炮兵,在部队期间,由于长期打炮,导致李书记神经性耳聋,听力明显下降,需要依靠助听器来保证正常的交流。然而就是在这样的身体条件下,李书记于2018年退伍,2019年3月,他毅然接受单位选派,奔赴脱贫攻坚的最前线,分到了兴安县华江瑶族乡杨雀村。到杨雀村后,他积极走村入户,到任后仅仅用了一周就摸清了杨雀村贫困户现状,他曾一天走访72户,李书记说他已经达到看到房子照片就能说出房户情况的程度。

通过实地调研走访,实践团成员切实的感受到了“精准扶贫”政策给贫困户带来的变化,在书记身上,成员们深刻感受到李书记牢记责任、勇于担当的品质,对打赢脱贫攻坚战有着奋力拼搏和无私奉献精神,他努力成为熟悉情况的村里人、推动发展的领路人、群众认可的贴心人,脚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责任。

社会实践团同李隆德书记座谈

走访严关镇清水村——精准扶贫政策下,清水换新颜

7月3日,实践团队来到兴安县严关镇清水村,深入调研清水村实施精准扶贫以来的新面貌、新成就。

严关镇清水村2012年被认定为自治区级贫困村,因为路不通,山多良田少,没有主要经济来源,村民人均收入不到2000元。在打响脱贫攻坚战以前,清水村就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有女莫嫁清水江,走出门来就过江;雨天走的泥泞路,晴天尘土乱飞扬;一年少吃半年粮,饿得像个猴子样。”清水村第一书记艾虹宇说“要致富,先修路,清水村的穷根在于基础设施薄弱”。清水村积极引导村民申报基础设施项目,发动群众集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努力,2017年修建好了2条公路。

现如今,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清水村的变化翻天覆地,村民们口口相传的民谣也换了新内容:“有女来嫁清水江,二条大路通中央;家家户户自来水,荒山万亩是林场;晚上灯火亮四方,群众致富奔小康”!

社会实践团在清水村走访调研途中

走访清水村贫困户宣传扶贫政策

走访红军堂——不忘历史,感悟长征精神

7月4日,“红色DNA”暑期社会实践团来到界首镇红军堂。

距离界首渡河口不到100米的地方,坐落着一个名叫“三官堂”的古建筑,如今我们称之为红军堂。红军堂建于1912年,因供奉着天官、地官、水官,故而得名。1934年,“三官堂”曾是红军长征突破湘江渡河和湘江战役的临时指挥所,朱德、周恩来、彭德怀等红军高级领导人曾在此指挥渡江和战斗。走进“红军堂”,通过一张张图片、一件件事物,再次重温了那段壮烈的革命岁月,仿佛走进了战火连天、枪林弹雨的革命年代,“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这是后人对湘江战役最好的描述,红军出发前是8万多人,而当红军突破湘江后,仅仅剩下3万多人。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今天,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以“长征”精神为载体,弘扬革命精神,真正将“红色基因”溶于我们的血脉,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发出青春之声。

社会实践团参观红军堂

社会实践团协助桂林电视台拍摄节目

走进兴安县粉洞村——看“粉洞”模式促脱贫

7月5日“红色DNA”来到兴安县兴安镇粉洞村,实践团深入调研粉洞村“新三同”促乡村振兴发展,为“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社会实践团在粉洞村委座谈时,蒋文杰书记给我们拿出了3本笔记本,笔记本上记满了村民们的建议,蒋书记跟我们介绍说:“粉洞村每年有13名干部住村开展“新三同”活动,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粉洞内道路硬化拓宽了,人畜饮水接到了家门口,产业路修好了,村村通上了太阳能路灯。”

通过调研社会实践团了解到,以前粉洞村饮水都是从山上引水,全村1000多人,大大小小接了几十根管子,每年还有三分之一的时间缺水。粉洞村在2017年4月底,村两委找来专业团队帮粉洞村找了水源,同年9月,粉洞村家家户户接上了自来水。

社会实践团了解到粉洞村有一名百岁的老党员候永智爷爷,我们在“第一书记”的带领下来到了候爷爷家里,候爷爷看到我们的到来感动很高兴,候爷爷今年9月就要满百岁了,虽然耳朵听得不是很清楚,但是候爷爷身体还是很硬朗,同候爷爷围坐,他跟我们讲起了党的历史,谈起红军长征、到新中国成立、在到党一路走来的风雨。

在谈到初心时,候爷爷紧紧握着扶贫书记的手,满怀深情的嘱托到:“我们不要忘记党的初心,就是为了老百姓谋幸福,你要好好工作,在习主席的带领下,让老百姓脱贫过上好日子”。

【精准扶贫】博文管理学院:以青春足迹,助力脱贫攻坚

实践团拜访粉洞村百岁老党员侯爷爷

同粉洞村委干部座谈

以青春足迹,助力脱贫攻坚

在为期一周的暑期社会实践中,“红色DNA”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基层,体验“扶贫第一书记”的工作,走访看望贫困群众宣传扶贫政策;参观当地红色印记,探寻“长征”精神;走访脱贫新农村,切身感受在“精准扶贫”政策下农村的变化。实践团全体成员同第一书记及当地群众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基础,队员们借助社会实践展示自我,利用社会实践调研、思考、探索,积极了解基层群众的情况,探究脱贫攻坚新的出路,达到了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的目的。至此,“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圆满结束。

社会实践团在兴安北站合影

【本文为找大学网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大学生在线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kf@zhaodaxue.cn)】
  • 相关阅读

TOPS
  • 日排行/
  • 周排行/
  • 原创